是模仿消费主义景观还是90后农民工的自我保护?

2020-11-24 11:16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3382

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的新作"杀死马特,我爱你"把它带回公众讨论。"杀死马特"是21世纪头十年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分支,音译自英文单词"SMART",意思是"时尚"。在视觉摇滚乐的启发下,一群年轻人开始用夸张的形状突出自己,特别是彩色的、棱角的头发。他们上传自己的照片和QQ空间的玛蒂安文本,并通过严格的筛选加入马特一家,成为"杀死家人"。


杀马特一度很受欢迎,但也经常被诋毁为粗俗的自我表现。"自2013年发起在线净化运动以来,杀死马特的数字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:他们不仅在网上被嘲笑为"肥猪流"(非主流)、"农作非主流"(农村简单的孩子变成了非主流),还有一些人专攻"反击",到处追逐和杀害马特。李逸凡在"一个座位"的讲话中说,当他的团队联系马特时,对方常常认为他们是在"为同一座城市而战","杀戮不在那里"。


image.png


飞碟说"视频中的"杀马特青春悲情"将杀马特作为一个中等教育水平,在小城镇或大城市边缘打工的90后农村青年,他们"明明没钱却要打扮成辣妹",而"失败者"则是"不能,不想在文化方面提升自己"。想通过消费融入城市,这是杀马特最常见的解释。2014年,时评记者张天攀在《南风视窗》发表文章,称杀马特在心中塑造了一个城市人的形象并试图模仿。在这种认识下,杀马特的夸张发型是对都市时尚的低端诠释和拙劣模仿,他们认为"时尚"在都市里的人不像,导致"农转产"的取笑。想融入城市又不想,回到农村,奇装异服再一次将他们与农村隔开。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,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"。在文化意义上,他们也面临着这种困境,农村另眼相看,城市用嘲讽戏谑他们。张天攀写道。"。


从2016年认识杀马特教父罗福星开始,李一凡在与杀马特的四年接触中发现,与其说消费是理解杀马特最好的视角:杀马特与其说是试图用消费打破隔阂,完成身份转换,不如说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种"开体自动保护机制"。他特别关心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和留守儿童的遭遇。李一凡的很多熟人都向他讲述过初到城里时被人欺骗,欺负,抢劫的事。在《杀死马特,我爱你》中,观众可以频繁地听到和杀死马特,解释说这种夸张和刺痛的表情是"吓人的","就像一个坏孩子","一看就欺负人是不好的"。在陌生的城市,缺乏关注和交流可能会唤起他们童年的记忆,让他们特别渴望一种存在感。即使别人骂自己,也有人自言自语,"其中一人说。别人怎么想无所谓,就算是打架,至少有人愿意跟我打架。"。


在杀死了马特的教父罗复星之后,他在深圳龙岗开了一家理发店。视觉中国。


工厂是李一凡在认识杀死马特生命方面的最大突破。在东莞石排镇住了一段时间后,李逸凡注意到,没有工厂,他无法解读马特的美学。"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,一个月休息一到两天,但他们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。他说:"这3000美元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,也是工人生活中的极度疲劳和贫困,以及阶级治理的绝望面孔。


李一凡注意到,凯特·马特之间的大部分交流都是在网上进行的,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繁重的工厂工作根本不允许他们有私人时间,只有在国庆节,他们每年才有时间举行聚会。装配线上的机械作业不仅消耗工人的精力,而且吸收他们生活的色彩。每天一次又一次地坐在车间里,做同样的事情,生活很难变得贫瘠。在李逸凡看来,杀死马特与他早年想象的反消费主义和朋克嬉皮士相去甚远,但在贫困中却有一点色彩和兴奋。"很多人认为我可以拍一个关于杀死马特的特别精彩的故事,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杀死马特,只有极端贫穷的人杀了马特。

责任编辑:无量渡口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国际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