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媒体:中国经济在增长,但这还不够
中国经济继续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,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.9%。中国仍是今年唯一预计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
一些人批评中国在疫情期间过于注重经济生产,不支持家庭收入,尤其是农民工。这与那些侧重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其他经济体,尤其是高收入经济体的家庭的举措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因此,中国的复苏一直受到净出口的推动。事实上,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额大幅上升。随着复苏范围的扩大,此类批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。
疫情过后,出口复苏乏力,一些生产转移以追求供应链灵活性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的外部环境将变得不利。
中国领导层预计,无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,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仍将继续。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很可能会继续下去。在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紧张的环境下,中国的反应是一个"双周期"框架。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,海外需求和技术一直是中国发展的焦点,是创造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手段。
对中国来说,"双周期"意味着更多地依赖国内供应链、本地创新和国内需求。向需求的转变需要重大的政策改革。社会保障网络的扩大有助于减少家庭储蓄,但收入分配也需要改变。中国家庭的收入仍不到国内产出的一半,因此即使家庭储蓄率下降,消费也不会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。财政改革--更累进的税收和更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--有可能刺激消费。它还将有助于通过改革或废除户籍制度来加速城市化进程。
双周期"框架的第二个方面是创新。鉴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行动,创新变得更加紧迫。中国正在加倍努力,在本国公民和企业中推动本地创新。政策重点似乎已经转移到更基础的研究上,以减少对集成电路等进口基本技术的依赖。毫无疑问,中国将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为研发支出设定更高的目标。